close

  本報記者 王燁捷 周凱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29日06版)
  “我們面向具有一定經驗的優秀律師遴選法官。今年,已拿出兩個高級法官的崗位進行招考,但是有點遺憾,沒有律師報名。”
  10月27日,在上海市各界青年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,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如此表示。
  “新鮮出爐”的四中全會公報提出:“建立從律師、法學專家中招錄法官、檢察官制度”。而上海的司法改革實踐,已在探索路上。儘管困難重重,但中國青年報記者瞭解到,改革正“觸碰到利益群體”,也在試圖回答“現有法官不願‘被退出’,優秀律師未必願意‘入行’”這一現實問題。
  不得不“得罪”700多個“法官”
  改革最難辦的事,莫過於“得罪人”。
  根據6月16日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的上海司法改革方案,未來,上海法院將只保留33%的“精英法官”,併為之匹配占法院員工52%人數的司法輔助人員和占15%人數的行政人員。33%中,將有一批名額面向有經驗的優秀律師、法學教師等“體制外人士”招聘。
  在鄒碧華看來,這一名為“人員分類管理改革”的措施,最為困難,又不得不進行。“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,要建立適應司法工作規律、符合司法職業特點、有別於普通公務人員的法官管理制度,這是我們改革的目標。”他說。
 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,僅在上海地區法院,就至少要得罪700多名現職“法官”。
  據鄒碧華透露,上海全市現有3665名“法官”,但存在著較為嚴重的“人員混同使用”問題。其中,綜合部門包括政治部、辦公室、行政管理等占了497人;審判部門分為審判一線部門和審判二線部門(包括立案庭、執行局、訴調中心、研究室、審判管理辦公室),前者有2083人,後者占到1086人;在審判一線部門裡,還有413名中層幹部。
  也就是說,“很多不辦案的人員也當了法官”。真正在一線辦案的法官大約只有1670人,約占“法官”總數的45.5%。
  隨著改革步入“深水區”,與律師對“精英法官”職位不太感冒的情況相比,另一撥人,卻在為爭取保住“法官”頭銜和待遇而忙碌。
  按照現行改革方案,審判一線部門中的2083人,最後將被“砍”至1200人左右(即3665人中的33%——記者註),至少有700多人將從“法官”職位上卸任。更困難的是,即便剩下的1200多名“精英法官”全部來自審判一線部門,現有的1669名一線實際辦案法官中,也要縮減400多人。
  “這一刀‘砍’在誰身上?誰來評價,怎麼評價,走什麼程序?”鄒碧華稱,這是此輪上海司法改革最困難之處,“還有一個問題,我們有一部分人要從法官變成司法輔助人員,去給現在的法官‘打下手’,這個問題怎麼解決?很難做。”
  部分律所收到青年法官簡歷
  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:“根據上海改革方案,一線辦案的法官要從原來的45.5%減少到33%,但案件每年增長卻達到5%至10%,未來如何保證辦案效率?”
  在座談會上,有人委婉地提出了上述問題。
  鄒碧華的回應是,改革後,辦案人員的總數並不會減少。因為在一線辦案的,實際還包括一部分“司法輔助人員”。改革後,法官和司法輔助人員的比例將從原來的1∶0.6,上升至1∶1.2,並不會削弱辦案能力。
  但問題是,那些在一線辦案又不能成為“法官”的年輕人隊伍,能否穩定住?記者採訪發現,面對改革的不確定性,一些一線青年法官已作出反應。
  君合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顧問黃榮楠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,律所近來收到了不少來自上述群體的簡歷。“年輕人可能有些焦慮了,改革後,如果要從審判部門的一線辦案人員中,再去除一部分人,他們擔心,‘被退出’的有可能是自己。”
  擔憂並非“空穴來風”。此前的8月25日,上海市4家司改試點法院,已任命了首批“法官助理”——即“52%司法輔助人員”中的一種——多為30歲左右的年輕人。他們將主要負責在法官指導下,“協助”法官進行訴訟材料審查、訴訟參與人接待、準備相關參考資料等各項審判輔助性工作。
  如果按照改革前的升職路徑,這些首批“法官助理”在工作3~5年後,本可以成為一名“助理審判員”。後者不僅算是法官,還具有一定的獨立裁判權。
  此外,根據未來的司改薪酬方案,進入“法官”序列的人,將享有相對較高的薪酬。對於“法官助理”而言,則可能仍在一線從事瑣碎的辦案工作,卻因序列降低而“薪酬縮水”。
  記者瞭解到,目前,薪酬改革方案上海高院方面已初步擬定,但尚未報批通過。
  律師、教授為什麼不願意當“法官”
  改革中一個備受矚目的做法是,從優秀律師和法學教師中遴選“精英法官”。讓那些更專業的人來從事專門的審判工作。但實施起來,現實卻有些“骨感”。
  鄒碧華毫不諱言目前“招聘”所陷入的尷尬局面。
  文章開頭提到“沒有律師報名”的情況,就是尷尬之一。而從律師到法官的“薪酬待遇差距過大”,是一個難以繞過的原因。
  據鄒碧華介紹,遴選為高級法院法官的條件包括:擔任法官5年以上,二級法官以上等級,或者具備10年以上律師、法律學者及其他法律工作從業經驗。
  由律師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卻顯示,2013年,上海共有律師16692人,人均創收56.3萬元,位列全國首位。黃榮楠進一步解讀這組數據背後的律師實際收入:“律師的創收提成一般在60%到70%之間,一般有個3~5年工作經驗的律師,僅提成部分,就能拿到20萬~30萬元。”
  與之相比,青年法官的收入卻沒有那麼多。黃榮楠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,據他瞭解,上海一名畢業3~5年後進入副科或者正科級別的青年法官,年收入大約在15萬~20萬元之間。上海市光大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作人洪亮在座談會上笑言:“我太太說,‘你可以去當法官,但收入不能降得太低吧?’”鄒碧華也坦言,這次改革,法官待遇一定會有提升,但“提升一定不會特別高”。
  但黃榮楠律師和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都認為,“收入低”並非律師、教授們不願意當法官的最主要原因,“尊榮感缺失才是”。
  在世界其他國家,法官平均收入一般比公務員稍高一些,但實際都沒能達到律師的高收入水平。
  比如美國,地區法官的年收入約為17.4萬美元,與地方參議院收入相同。“美國一名頭髮花白的大法官收入遠不及一名同齡律師,但法官卻極有尊嚴。”黃榮楠說,“這種尊嚴,越是年紀大的資深法律界人士,越是看重。”
  美國猶他州一名法學專家也曾告訴姚建龍,在美國,很多知名律師、教授人生的最後一份職業就是法官,而在中國,法官是很多年輕人畢業後的第一份職業。“案子多得不行,累得要死,還要被當事人罵,不受尊重,誰願意去乾?”
  上海君悅律師事務所主任、高級合伙人劉正東向記者坦言,如果法院能夠拿出具有吸引力的崗位來面向資深律師招聘,即便薪酬較低,律師們也未必不會心動:“你想想,如果一個已經有了很好經濟基礎的律師,他為了理想、尊榮感而去法院工作,理應是正直且抗腐蝕能力很強的。”
  在劉正東看來,目前律師們暫時“按兵不動”,還有一個因素是擔心改革尚在進行中,進入法官隊伍後,能不能與司法輔助人員配合好?
  “根據改革方案,一部分人可能從法官變成司法輔助人員,他們能不能沒有偏見地與新進律師們配合好?”劉正東說,更多律師可能對這道“心理上的隔離牆”有所顧忌,還在觀望。  (原標題:上海:優秀律師“變身”法官,路在何方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f22gfh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