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杭州市規定,每位全科醫生要與1000名居民進行“醫養護一體化”簽約
  本報記者日前到閘弄口街道體驗了一回“家庭醫生”的工作
  我們能享受“家庭醫生”怎樣的服務?
  全科醫生除坐診以外,還將上門服務、電話隨訪,並管理每人的電子健康檔案
  □本報記者 何麗娜 文/攝
  陳頻,杭州的一名全科醫生,剛剛過去的10月里,她忙得連抬頭看看窗外秋景的時間都快擠不出來了。
  根據杭州市相關部門的工作安排,每名全科醫生在服務能力範圍內要簽約一定數量的居民,要求符合簽約條件的全科醫生在今年12月20日前簽約1000名服務對象。
  對此,不少老百姓心存疑慮。在短短的兩個多月里,一個全科醫生要跟1000名服務對象匆匆簽約,能真正瞭解服務對象的具體情況嗎?接下來能提供切切實實的健康服務嗎?一個人給1000個人當“家庭醫生”,能忙得過來嗎?
  為幫助大家解答這些疑惑,近日,本報記者走進閘弄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跟隨簽約人數最多的陳頻醫生,體驗了一回全科醫生在今後要為我們提供的服務。
  上班前得先上門 給卧床的老人抽血測空腹血糖
  晨起清寒的空氣里,陳頻正頂著冷風,騎著電瓶車趕往杭州閘弄口社區。社區里有位長期卧床的劉奶奶,又到了該給她測血糖(需空腹)的時間,老人家醒得早,一直餓著肚子等她可不好。像劉奶奶這樣需要她提供上門服務的居民,在她負責的天杭站點有51人。
  “有人以為社區醫生很清閑,只要給上門的居民配配藥就好了。其實,我們也是有很多‘粉絲’的,一天下來,門診接待七八十人算正常的,人多的時候還得拖班。而像電話隨訪和上門服務基本都要安排在下班以後和周末。”早上7點30分,從劉奶奶家出來的陳頻,跟往常一樣,提早半小時到達診室,不少老人家已經早早等在門口了。
  “陳醫生,有兩個禮拜沒看見你了,聽說你到外面學習去了。”周四上午是陳頻在中心的慢病聯合診療門診,居民們一見到陳頻就熱情地打招呼,就像多年老朋友一樣。
  陳頻迅速套上白大褂,掛上聽診器,開始她這一天的門診工作。一位名叫餘妙慧的大媽走了進來,陳頻先幫她量了個血壓,“最近控制得不錯,我還是幫你配原來那幾種藥。還有,你最近有沒有感覺頭暈,天氣轉涼,血管收縮,腦子裡的血供會一下子不足,這是正常現象。你早上起床的時候要慢慢來,不要一下子坐起來。要是暈得很難受,就來找我。”她一邊寫病歷一邊交代。
  餘妙慧大媽很想跟陳頻醫生簽約,聽完交代就開始說這個事。陳頻停下了筆,解釋起來:“我每周只在這裡坐診半天,平時都駐天杭站,離你們這裡比較遠。到時候你們有需要,我根本照顧不到,所以建議你們還是去找負責你們春暉社區的鄧醫生簽約。鄧醫生也是一位非常好的全科醫生。”
  一個上午過去,陳頻接待了25位預約的慢性病患者,其中想找她做簽約醫生的不少於5個,她一一作瞭解釋。
  中飯隨便對付一下 午休時間用來完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
  可能因為下雨,這個上午的病人居然比平常少,陳頻難得在11點30分準時下班。單位里沒有食堂,她把家裡帶的盒飯拿到微波爐裡加熱後,簡單吃了幾口,就算解決掉午餐了。
  收拾完,陳頻翻出一份記錄,準備給一位毛奶奶打電話。
  “這位毛奶奶82歲了,算起來這兩天該來抽血驗肝功能了,我得問問她有沒有忘記。”陳頻說,中心從去年10月起就開展與醫養護一體化簽約服務類似的有效簽約服務,要求他們給居民提供病情提醒服務。不過,考慮到中午12點到下午3點很多老人家有午睡的習慣,中心對打電話的時間也作了規定。
  打完電話,陳頻還有一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,我以為她會抽點時間補覺,沒想到她又坐到了電腦前。
  “杭州的居民每人都有一份電子健康檔案,這是一份動態的檔案,每次就診結束,我們都要把數據補充進去,這樣就能對居民的健康狀況有個持續的關註。我得趁這個時間,把上午病人的情況錄入電腦。”說到這裡,陳頻笑了笑,不把這些活幹完了,下午會更忙。
  記者還是忍不住問了句:“你們不是在忙著完成簽約1000人的目標嗎,為什麼早上你要把送上門的簽約對象介紹給人家?”
  陳頻拿出了一份排班表:她固定的門診時間是周一、周三、周五全天和周二、周四兩個上午,除去這些,她只剩下兩個下午要完成自己所負責病人的隨訪工作,已經分身乏術。再加上她現在負責天杭站的工作,大部分時間不在中心,兩地相距又較遠,平時照顧起來鞭長莫及,不但會影響服務的質量,最終利益受損的還是簽約居民。
  “我已經簽了700多人,都在天杭站那一帶,走路15分鐘即可到達的範圍內,而且我對他們的病情與家庭狀況基本瞭解,所以才有信心管理好他們的健康。”陳頻說。
  大醫院的專科醫生看病 社區的全科醫生“看人”
  下午1點30分,門診又開放了,一個病人接著一個病人。記者註意到,下午2點後,來看病的老人們明顯多了,這波高峰差不多要持續到下午4點左右,陳頻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。
  量血壓、配藥,如果你以為社區醫生在門診乾的只是這兩件事情,那就錯了。當天下午,診室里來了位甲狀腺手術後的沈女士,她把出院記錄和一疊檢查單子放在診桌上,一臉不安地盯著陳頻。
  陳頻先幫她量了血壓,正常,又仔細翻了翻檢查單,血糖及甲狀腺功能的各項指標都還不錯。“阿姨,你的毛病算是輕的,手術已經做好了,以後只要一直吃藥就行。現在開始,我會慢慢幫你把藥量減下來,你不用太擔心。”陳頻的話好比一支安慰劑,讓沈女士的焦慮稍稍緩解。
  接著,她還告訴沈女士,像她這種情況可以去辦理特種病歷以及如何辦理,辦好後能省下一筆不小的費用。
  還有一位胃食管反流的病人,之前一直有喉嚨被堵牢的癥狀,剛去大醫院做了胃鏡等相關檢查。老人家完全不能理解這個病。
  “你這個毛病很多人都有的,主要是胃動力不好,吃下去的東西不能很快被消化,胃里的東西下不去後就往上冒,所以你喉嚨老是有被堵牢的感覺。這個醫生給你開的藥都很好,吃著就會好起來。”陳頻儘量用最通俗的語言跟老人家解說。
  在一天的門診里,記者感覺陳頻跟患者說話的時間遠多於問診,可沒有一句是在閑聊。“這就是我們社區醫生跟大醫院專科醫生的不同,他們是給患者看病,但我們是要‘看人’,想盡辦法讓居民瞭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狀況,消除他們內心的焦慮,從而能更好地配合我們管理好他們的健康。”
  下午5點,居民們陸續回家,社區醫院的大門也已經關閉,但陳頻的工作還沒有結束。除了要錄入下午門診病人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外,她還有很多內部的OA系統信息要處理,每天幾乎都要拖班1個小時才能完成。
  (原標題:我們能享受“家庭醫生”怎樣的服務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f22gfh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