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日以來,我國南方多地遭遇暴雨襲擊,引發洪澇、風雹等災害。初步統計,已有5省區逾120萬人受災,3人死亡。當“暴雨模式”再次開啟,人們的心裡難以平靜。
  “最年輕的現代都市為何在暴雨面前不堪一擊?”媒體的質疑,凸顯了一座城市的尷尬與困境。日前,深圳遭遇了2008年以來的最強暴雨,城市頓成澤國,20處片區內澇,數以千計的汽車被淹,讓“看海”之類揶揄又多了一個對象。深圳雖新,問題依舊。據介紹,當地大部分排水管道還是按1年1遇標準來鋪設,相當於每小時降雨強度約50毫米,面對平均177.7毫米的巨大降雨量自然捉襟見肘。
  “下水道瓶頸”“逢暴雨必澇”,何嘗不是不少城市普遍的成長煩惱?據統計,2008年以來,我國每年洪澇成災的城市都在130座以上,2010年高達258座,2013年為234座。城市暴雨洪澇災害趨於常態化,已經成為威脅公共安全的重大問題。這一嚴峻的現實,不斷警示我們城市生活的另一面:擁抱了現代與繁華,也必然面臨風險與挑戰。
  生物學者賈雷德·戴蒙德說,農業的出現使病菌交了好運,而城市的出現則給它們帶來了更大的幸運。有的時候,城市也是一個冷酷的放大器。光翻閱近一段的新聞,不只是內澇,諸如地下管網泄漏、水源污染、火災肆虐等,不時在一些城市發生。正是進入這樣的現實語境,我們才更深刻理解了學者“城市聚集了人口與財富,也聚集了風險”的感嘆,也才能深入思考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——— 城鎮化與減災。
  進而言之,城市各種災害的頻發,正是現代社會風險性的一個集中體現。回顧世界歷史經驗可以發現,各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環境問題、社會問題和工業化併發症。對中國而言,不僅有地震、颱風、洪水、泥石流等傳統災害的侵襲,也有與城市建設、工業發展、社會治理等密切相關的非傳統災害。更可怕的是,二者一旦交織在一起,就會使得風險之翼撲騰得更為猛烈。
  下水道的狹窄,不正讓暴雨在城市橫行無忌?超量排放遇上靜穩天氣,不正帶來揮之不去的霧霾?幾天前,在南京,由於違規操作和管理不當,放射源銥-192丟失達3天之久,同樣讓丟失地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污染恐慌。由此也可發現,在一個越來越現代化的社會,風險的最大特點就是系統性。地下管道的口徑,關乎一城人的安危;每一個排放者的作為,會影響一方天空的陰晴。
  如果不向“攤大餅”的發展模式開刀,不扭轉重地上輕地下、重建設輕規劃的不良慣性,僅憑個別地段的管道擴容、渠道疏湍岩栽諳濾烙虢滌炅康木褐鷸杏彌鞫岩勻貿鞘性詬髦幟岩閱媼系姆縵彰媲巴ζ鷓恕�
  據天氣預報,13日夜間起,一輪新的強降雨又將向南方地區襲來。暴雨將至,在又一次人與天災的較量中,我們將會交出怎樣的答卷?我們的城市將有怎樣的表現?這些問題的答案,其實早在暴雨之前就開始書寫……
  (作者詹勇,摘編自昨天《人民日報》)  (原標題:[推薦]抗災答案,書寫始於暴雨之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f22gfh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